趁著連假第一天把買了好久卻不曾翻閱過的《失控的邏輯課》仔細讀過一遍,
看完的當下,我心情極為沮喪,並不是小說內容不好,
而是這本書背後的含義令人覺得沉重卻又不得不讓人去正視它。
如果把這本書當成驚悚或解謎小說,那看到結局時你一定會有很大的失落感,
因為就像所有劇情都鋪成好了,也看到最後了,
然後跟你說這一切都是夢一樣難接受;
但在看完所有所有內容、包括作者自述、包括在網路上找的一些資料,
更重大的提示是英文書名-OBEDIENCE,就會發現,
其實這是一本實境試驗小說,
故事中的受試者們按照實驗者的安排下,預期的完成實驗。
中文的書名也很有趣,英文書名OBEDIENCE,中文是『服從』,
那跟《失控的邏輯課》的關聯性呢?
因為受試者被各式各樣的方式服從繼續完成實驗,卻引發了失控了結局,
中文書名點出了最後的結果,英文書名是背後真正想要探討的本質,
用這樣子解釋會不會比較貼切一些。
貫穿這本書的核心是1960年初著名的社會心理科學實驗-
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
比較耳孰能詳的說法叫做電擊實驗,
還記得這名詞曾經在學生時代聽過,但當時未曾仔細研究,
一聽到名字,以為是很殘忍的實驗,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對這個實驗有質疑的聲浪。
但這次搜尋了資料才發現這是測試受試者在面臨不合理的命令下所做出的抉擇。
為了多瞭解電擊實驗,妮可也找了之前公視的主題之夜《電椅大風吹》節目來看,
也是在談論米爾格倫的電極試驗,試驗一旦面臨權威式的命令底下,
人類到底是會服從命令,還是會做出反抗的行為。
瞭解電擊實驗後,再套在這本故事當中,
就會發現,為什麼受試者會有種種的反應出現,
他們在那樣的情境之下,他們參與其中,而且越陷越深,
他們找各式各樣的理由合理化自己所做的行為,
即便一開始的命令看起來就是那麼荒謬。
很遺憾的結果是,在權威底下,
一般人大部分都會服從並且執行命令,即使我們生活在民主體制下。
我們早已習慣被很多法律、生活上的規範所約束。
就連妮可的想法也是:『服從命令比較簡單,因為我不用思考,去做就是了』
突然覺得自己的這個想法很可怕,
如果哪一天權威一方給的是違背道德的命令呢?我有勇氣反抗嗎?
在那個情境當下,我還會有思考的行為能力嗎?
一想到這個結果其實很可怕也很可悲,
就像公視之夜的主持人以及老師談論到的,這是很相互矛盾的,
我們需要生活法律規範,否則秩序會亂了套,
但是我們又要去質疑規範的合理性,要有思辨的能力。
網路上雖然對這本書的評價反應兩極,
但妮可認為這本書想要表達的寓意很深遠,
也透露出作者對於試驗合理性的質疑,
看完小說妮可的思緒到現在還是持續轉啊轉的,
推薦給對人性本能行為有興趣的朋友一看,
但真的不要把它想成解謎懸疑小說阿XD